0%

4月

买车记

买了一辆车,其实现在感觉不怎么需要,因为出行周边的交通比较发达的。眼看摇到号半年的有效期快到了,最终决定还是买一下吧。也没怎么花时间在挑车上,最终买了丰田的亚洲龙,销售环节基本是妹夫帮忙电话谈的。当时人在老家,跟深圳的4S通了电话,问了两三家可以开到多少,如果合适的话就上深圳提车。可能这里给4S有“外地的单,赚一单是一单”的感觉,价格比在老家便宜了不少,最终直接全款拿下。

家人的身体健康

事情的起因是母亲过年的时候感冒之后就一直在咳嗽,拖了很久之后在老家拍了片子,发现双肺肺炎,于是治疗。等到好了以后去复查,CT提示有结节,并且在结论里面写可有可能的是原位Ca(Ca即是 Cancer,也就是癌症。一些医院为了不引起病人的恐慌,特地写了Ca)。
看到这情况,果断安排了广州的检查,心里想着可能是病症的早期,到时候可能要做个手术活检定性。
好在最终重新做了增强CT结果是没有什么问题,而老家那里说是照CT的机子有点旧可能不是很准(这都行)。

那几天着实有些担心,幸好最终结果是很好,把时间线捋了出来,这些年经历下来,感觉健康真的是太重要了

时间 要点 地点 内容 经验说明
2024过年前至2024-3月 过年期间 - 1、期间一直咳嗽
2、偶尔有盗汗现象
2024/3/12 治疗前CT检查,双肺肺炎 潮州市人民医院 1、左侧第6肋骨骨折并骨痂生长
2、双肺感染
3、扫级肝右叶囊肿
2024/4/17 肺炎后复查CT, 发现结节 潮州市人民医院 右肺上叶尖端磨玻璃结节
2024/4/22 网上云诊室内问诊 广州中肿 约不到想看的医生的号;在网上云诊室问诊,直接开了检查 1、一般来说到医院的第一次问诊,医生都会开具一些检查,特别是一些权威的医院都不相信外院检查,所以第一次问诊网上问诊的话,还是比较省时省力
2、后续发现开了2项增强1项平扫(结果检查当天重新开)
2024/4/26 检查,当天赴广州做检查 广州中肿 1、上午抽血2、下午增强CT(三项检查,胸腔、上腹、颈部) 1、抽血可以约早一点的号,然后到了随时可以抽血
2、上午提前去询问,幸好前台留意到检查单上腹只开的是普通平扫(没有增强)其他两项都是增强,说必须三个都是增强才能做
3、增强空腹2小时以上
2024-04-28 & 29 增强CT报告结果出来 & 云诊室 - 报告提示都是很小的磨玻璃结节影(4mm x 4mm)
云诊室问诊:医生说什么大问题,定期检查就好

运动

运动打卡日: 11/30
跑步km: 50/50

读书

书名 进度
李光耀观天下 50%
十八岁出门远行 5%
疯狂的尿酸 10%
控糖革命 10%
这就是chatGPT 100%
癌症·真相 10%

背景

2024-03-29晚上使用vs code, 发现我的copilot一直不起作用了。

分析

一开始想着可能我配置错了,尝试了各种方法,都不行:

  1. 切换更早版本的copilot(一年前的版本)
  2. 换一台笔记本
  3. 用其他的IDE

copliot 的终端报错显示

1
2
[INFO] [auth] [2024-03-29T14:22:41.063Z] Invalid copilot token: missing token: 403 
[ERROR] [default] [2024-03-29T14:22:41.065Z] GitHub Copilot could not connect to server. Extension activation failed: "Contact Support. You are currently logged in as derycktse."

琢磨了一下看着像是被封了

处理

于是在官网找到客服提ticket实锤被封。
GitHub回复检测我的账号有部署服务的嫌疑,不能解禁。
img
因为我在公司使用了,而公司出口IP走的腾讯云。于是被github 的安全机制扫描出来给封禁了。

于是我质疑他们只看来源不看使用量的策略,毕竟我个人使用的话,这个量还是微乎其微的。
img
最终客服成功给我解封了

3月

整一个3月还是比较忙的,毕竟整个3月是公司的一个季度考核末期,所以本着deadline 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大伙都在冲刺。加上3月也病了一场,所以回顾了一下,3月份并没有做太多的事情。

运动

3月中上旬一直在咳嗽,运动从过年后也歇息有一段时间了。到了中下旬咳嗽才好了,于是恢复了跑步。整体运动量:
运动打卡日: 6/31
跑步km: 30/50

读书

书名 进度
十分钟冥想 100%
洋盘 100%
我的母亲做保洁 100%
前端工程化:体系设计与实践 100%
皮囊 100%
阿里人的答案书 100%
月光落在左手上 20%
暮色将尽 10%
35岁后, 我无路可退? 30%

主要流程

出于安全的考虑,目前在微信小程序端,是无法直接拿到用户的手机号。需要几步安全校验。整体流程大概是:

  1. 在微信后台生成appid & secret
  2. 用户登录微信小程序授权访问手机号,获得手机号获取凭证code
  3. 调取使用appid & secret,获得接口调用凭证 access_token
  4. 使用接口调用凭证 access_token 与手机号获取凭证code调用微信服务获得用户手机号信息
    简单讲即:用户授权 & 调用两次微信服务

小程序端

使用微信的内置组件 <button/>,设置open-type 的值设置为 getPhoneNumber, 当用户点击并同意之后,通过 bindgetphonenumber 事件获取回调信息;
代码如:

1
<button open-type="getPhoneNumber" bindgetphonenumber="getPhoneNumber"></button>
1
2
3
4
5
6
7
8
Page({
getPhoneNumber (e) {
console.log(e.detail.code) // 动态令牌
console.log(e.detail.errMsg) // 回调信息(成功失败都会返回)
console.log(e.detail.errno) // 错误码(失败时返回)
}
})

获取用户小程序服务端流程如下

sequenceDiagram
    participant user as 微信小程序客户端
    participant api as 后端服务
    participant wechat as 微信服务
    user->>api: 授权手机号获取凭证code
    rect rgb(255, 255, 200)
    api->>wechat: ask access_token
    wechat->>api: access_token
    end
    rect rgb(255, 150, 230)
    api->>wechat: access_token
手机号获取凭证code wechat->>api: 用户手机号信息 end

其他

在开发微信小程序过程中,我们可能需要涉及到以下相关的凭证

生成 作用 如何获得 过期时间 执行端
appid 与微信服务交互的凭证 管理后台生成 永久 微信开发者管理后台
secret 与微信服务交互的凭证 管理后台生成 永久(如果不在后台重建) 微信开发者管理后台
手机号获取凭证code 加密后的手机号 用户授权后可以拿到 一次性,被拿去校验成功之后就失效 小程序
接口调用凭据 access token 用来解密手机号code以此获得手机号 通过appid与secret调微信的接口拿到 获取2h后失效,期间都可以使用 服务端
登录凭证 code 跟微信服务获取openid 每次登录的时候 一次性,被拿去校验成功之后就失效 小程序
openid 使用 login code拿到,用户的唯一身份 无法直接获取 永久 服务端

参考

这一两年一直在obsidian记录东西,感觉非常不错。不过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只是一味的记录给自己看,可能失去了和别人交流的机会。考虑到这个层面,还是决定以后得多写一些博客。记录自己在生活以及学习上的一些所得所悟,如果能有人看到我的文字有所共鸣或者收获,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考虑到博客使用hexo 生成,托管在github page 上,hexo有自己的一套文件夹命名格式,我还是比较喜欢在obsidian里面写东西。所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obsidian里面写好文章直接同步到hexo 文件夹里面就行.

目前我的obsidian跟hexo文件夹的位置大概是这样:

my note folder
obsidian ~/my-obsidian-folder/blog/_posts/
hexo blog ~/my-hexo-folder/myname.github.io/source/_posts/

每次写完之后,直接使用rsync 同步一下我的文件夹,再部署到github page 上即可

1
2
rsync -r --delete ~/my-obsidian-folder/blog/_posts/ ~/my-hexo-folder/myname.github.io/source/_posts/
hexo clean && hexo g && hexo deploy

当然还有很多更好的办法,比如使用软链等形式,不过觉得现在这个阶段已经够用了。当下还是先让自己培养多写博客的习惯,等习惯养成之后再进一步优化。

关于“双拼输入法” 其实很早就听过了,只不过之前一直没去了解它是什么。记得以前用电脑打字,有时候会不小心将输入法切换到了双拼,因为不知道双拼输入法到底是怎么运作的,所以一下子就不会打字了。

年前刷博客的时候无意看到有博主在极力推荐双拼输入法,称其大提高了打字的效率。
作为一个追求效率的人,我对能提升效率的事情都是很感兴趣的。日常的工作交流也经常需要去打字,提升一下打字效率也是一件很有收益的事情。

趁着过年期间,抽空学了一下双拼输入法,现在已经将日常输入法切到了双拼输入法了。

什么是双拼输入法

双拼是一种基于拼音的输入法。拼音的发音可以简单分由声母和韵母组成。
比如 买(m ǎi )、卖(m ài)。

所有的声母和韵母都在键盘上对应一个按键。这样一来,任意一个汉字都可以用两个按键来定位,从而提升打字的速度。

举个例子,“梦想”这个词,全拼需要敲键盘9次,而双拼只需要敲4次,这就是双拼提高打字效率的关键之处。

  • 全拼输入法: mengxiang
  • 双拼输入法:mgxl (基于小鹤方案)

如何上手

双拼输入法有好几种方案,主要的区别就是键位不同而已。
我选择的是小鹤双拼的方案,为什么选择这个方案。主要原因有两点:

  1. 小鹤方案把音节都放在了字母键上,规避了符号按键(有一些双拼方案使用了”;” 这个按键),使得我们能记住更少的键位。
  2. 小鹤双拼把使用频率较高的声韵母放在了比较易于发力的食指和中指上(我个人的小指不是很灵活)

学的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对着键位,我尝试着把它们记下来。这里分享一个个人小技巧:把每一个按键选一个比较熟悉的汉字作为代表来记。甚至你可以代入你熟悉的人,这样的话你会更容易记得每一个字的位置。
举例

  • Q键:q + iu = 球
  • W键:w + ei = 喂
  • P键:p + ie = 撇
  • Z键:z + ou = 走
  • R键:r + uan = 软
  • M键:m + ian = 棉

只需要在心里将熟悉的字与按键对应并记下来,后续如果打其他的字,只需要将我们熟悉的字单独摘出来声母与韵母组成我们需要的字即可。一般我打字都是按词来打,结合着输入法的联想,大部分情况下都能直接联想到我需要的词。

记住了按键之后,我们只需要多加练习即可,这里推荐一个在线练习网站: https://api.ihint.me/shuang/

当然了,切换输入法总会有一段时间的不应期,因为之前的输入法已经让我们形成了肌肉记忆。但是,一旦你习惯了一个字只需要按两个键就能定位到,那么双拼的好处就会显现出来,打字速度也会逐渐提高。

我们可以在日常的练习中熟能生巧,找我们的朋友聊聊天拉拉家常,写写日记,只要练习多了,形成肌肉记忆,打字速度自然就会提高。

总结

从全拼切换到双拼虽然需要一段适应时间,但总体来说并不太难,只需要记得声母和韵母的位置在哪里,剩下的就是花时间熟悉。
目前虽然打字还谈不上飞快,但基本上来说已经够用了,后续如果习惯了速度也会进一步提升上来。
有意思的是,切换输入法后,和别人聊天会有一种重新组织语言的感觉,好像讲话的风格都不是原来自己的样子。
当然了,目前的输入法基本都具备了强大的联想能力,其实使用全拼的速度对大部分人来说已经够用了。

参考

笔记

这本书的观念好像跟之前说的脑科学的书讲的不太一致。
主要是说多巴胺的作用,之前读书的认知是,多巴胺是降级机制,而且是即时奖励。但是这本书讲的说是,多巴胺是动机,而快乐的感觉是享乐热点,这个跟之前有什么区别呢?
这本书里说的是多巴胺关联的是动机,而非快乐,多巴胺越浓,动机越强

“上瘾”就是一个典型的高动机低快感的现象。当我们沉迷于某一事物时,我们可能并不感到快乐,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原因就在于这些奖励刺激的是我们的奖赏回路,而不是享乐热点。我们内心深处知道它们并不重要,只是在浪费时间,但就是控制不了大脑的天性。

  • 杏仁体
    • 愤怒、焦虑、恐惧这三种情绪都跟杏仁核有密切的关系
    • 那些行动力比较弱,遇事习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的人,杏仁核的体积往往较大,活动也较为活跃。
  • 前额叶皮层
    • 主要负责决策、计划、抽象思考、推理和策略等高级功能。
    • 抑制
  • 在“杏仁核-前额叶”通路中,前额叶与杏仁核是互相抑制、动态平衡的关系。

如果你总是把一件事情丢给别人决定,或是总是拖延,直到没有余地时才做决定,那么它就会潜移默化地强化“我无法做出决策”的信念,降低你的自我效能感,以及面对威胁时的抵抗力。但反过来,如果你能够做到靠自己的力量果断地做出决策,哪怕结果并不是最好的,也能在潜意识中强化你的内隐自我,让你感受到:我是有能力做出决策的,我是有能力决定和改变外在世界的。那么,当你再次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当你的内心再一次进入“我究竟能不能做好”的负面情绪时,这些正面信息和内隐自我,就会成为你对抗这种心态的“弹药支撑”,为你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

我发现我就有这样个毛病,特别是对于重大的决策,我自己不会做决策,总是会把问题抛给别人。

我们做的很多事情,很多计划,都只是定量而不是定性,比如读书运动健身,重要的不是打卡我运动了多少或者是我读了多少本书,而更多应该是按结果我养成了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习惯或者说是习得了什么知识,如果都只是落实动作,那其实也没什么作用。这些都是充分不必要的条件

基于“自驱“的”自律“才能持久,过去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意志力不足,需要靠意志力让自己变得自律,约束自己,其实是很低效的,更高的是我们要能让自己进入一个健康的循环之中。这让我想起我一直听的一个节目齐俊杰懂财经的作者,说他每天都五六点钟起来,一天写接近一万字,但是自己都不觉得累,如果是单纯靠意志力,肯定是完不成,真正要靠自己愿意,自己喜欢,能驱动自己,才能达成正循环。


文摘

《打开心智》
李睿秋
30个笔记

◆ 第一章 大脑的底层原理:心智模式四大支柱

大脑有一个内在的、固定的倾向,那就是对绝大多数事物,都希望采取走捷径的方式快速理解和处理它。因为这样是最省力、最节能的做法。

而焦虑的本质其实就是对于不确定性的恐惧。一件事情,如果我们明确知道它会顺利,我们不会焦虑;如果我们明确知道它不会顺利,我们也不会焦虑(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恐惧或沮丧)。

1.预设立场:我们的行为和认知往往会为我们预设下一个个立场,让我们带着立场去获取信息;
2.证实偏见:在预设立场的基础上,我们会更容易接受跟立场一致的信息,忽略不一致的信息,从而强化我们的立场;
3.合理化:一旦我们接触到不一致的信息,我们也会倾向于把它往一致的方向解释,尽可能强化我们的立场。

要想养成良好的习惯,改掉自己的坏毛病,绝不能指望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因为那相当于在跟大脑的适应性做斗争,注定是徒劳无功的。你要做的是通过缓慢的、日复一日地微调,去改变自己的基线,让大脑一步步适应新的模式,用它去代替旧的常态。

因此在生活管理中,我设置了一个“15%可能性”的项目,也就是抽出大约15%的时间去尝试和探索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为生活引进一些新鲜感。

“上瘾”就是一个典型的高动机低快感的现象。当我们沉迷于某一事物时,我们可能并不感到快乐,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原因就在于这些奖励刺激的是我们的奖赏回路,而不是享乐热点。我们内心深处知道它们并不重要,只是在浪费时间,但就是控制不了大脑的天性。

一旦我们习惯了这种“不劳而获”的多巴胺获取模式,就更加难以适应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获取多巴胺的模式了。因为相比之下,后者能够为我们提供的奖励变得更少,能够激发的多巴胺浓度也相对来说变低了。一边是你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获得稳定的多巴胺,另一边是你必须先付出努力,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获得的并不确定的多巴胺,大脑自然会更倾向于选择前者。

在这一章中,我们讨论了大脑的四种基本原理。
第一种:节能。它是大脑运作的最基本原理。大脑总会倾向于走捷径、抄近道,用最简单的方式去行动,以节省更多的能量和资源,确保我们能更好地趋利避害。
第二种:稳定。它是大脑的定位系统。大脑总会倾向于维持现状,希望一切是确定的、已知的、可控的,这样才能获得安全感,维护现有的心智秩序。
第三种:预测。它是大脑的导航系统。大脑每时每刻都在完善自己,我们的一切信息输入和行动输出,都是对它的一种训练,把它往对应的方向一步步推动。
第四种:反馈。它是大脑的动力系统。大脑以完成任务、获得奖励的方式来强化我们的行动,为我们提供动力,让我们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做、应当做的。
这四条基本原理,彼此组合,可以演绎出非常复杂的规则。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大脑的种种规律,都可以归结到这四点。
同样,许多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思维和方法论,也必须基于这几条原理,才能更好地落实,取得成效

◆ 第二章 掌控情绪:如何与情绪做朋友

尽管杏仁核的名字很普通,但它在大脑中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我们的“情绪中心”,是许多情绪相关通路的核心。

综上所述,愤怒、焦虑、恐惧这三种情绪都跟杏仁核有密切的关系。它们的本质,就是杏仁核出于“威胁识别”功能,对我们的一种警告和提醒。

实际上,许多研究发现:那些行动力比较弱,遇事习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的人,杏仁核的体积往往较大,活动也较为活跃。这就导致他们遇到问题时,总会下意识地夸大风险和后果,自己把自己吓倒,以致寸步难进。

前额叶皮质是大脑皮质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顾名思义,它位于额叶的最前部,大致在额头的位置,主要负责决策、计划、抽象思考、推理和策略等高级功能。在这些功能中,有一个非常基础、重要的功能:抑制。前额叶皮质相当于整个大脑的调度中心,它能够抑制我们各种各样的念头、冲动和行为,让我们冷静下来,为理性思考留出空间,避免被自己的冲动和天性所支配。

我们为这些事情耗费的精力,耽误的时间,造成的内耗,很可能都是白费功夫。你真正要做的是让自己保持良好的状态,不断地强化心态,以便于当那3%的问题真正发生时,能够更好地去处理,而不是把注意力停留在那毫无意义的97%上。

如果你总是把一件事情丢给别人决定,或是总是拖延,直到没有余地时才做决定,那么它就会潜移默化地强化“我无法做出决策”的信念,降低你的自我效能感,以及面对威胁时的抵抗力。但反过来,如果你能够做到靠自己的力量果断地做出决策,哪怕结果并不是最好的,也能在潜意识中强化你的内隐自我,让你感受到:我是有能力做出决策的,我是有能力决定和改变外在世界的。那么,当你再次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当你的内心再一次进入“我究竟能不能做好”的负面情绪时,这些正面信息和内隐自我,就会成为你对抗这种心态的“弹药支撑”,为你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

◆ 第三章 自我驱动:如何长期坚持做一件事

很多人之所以能够自律,并不是他们喜欢苦行、喜欢逼迫自己,而是因为他们从中获得了乐趣。这种乐趣,可能是解决一个问题的快感,可能是成功证明了自己的成就感,可能是朝目标又近一步的愉悦感……总而言之,他们认同自己所做的事情,并能从中感受到价值。

重要的不是你刻意去做什么,而是一点一滴改变整个生活模式,整体地、系统地,让自己进入一个更好的状态。

这种“给自己设定一个数值,再努力去达到这个数值”的思维,只是看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用处不大。因为你的生活不是计数器,我们要做的,是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去规范它。

许多人认为,自律就是要用意志力去约束自己,坚持良好的习惯。如果做不到,就需要锻炼意志力,让它变得更加坚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但这一做法其实是低效的。基于意志力的两大假说“延迟满足”和“自我损耗理论”,已经被证明是无效的。并没有一种“意志力”在控制着我们。只要我们认为意志力是无限的,它就可以是无限的。

基于“自驱”,让改变发生,这才是有效的、真正的“自律”。

◆ 第四章 果断行动:如何摆脱懒惰、拖延和畏难

日常生活中,一个人DMN的时间越长,整体的幸福感往往也就越低。

如果你的自信和自尊水准不够高,还可能导致一个更严重的结果:抑郁性反刍。它指的是思维不由自主地聚焦在负面想法上,无法自主地把注意力转移开,既难以去思考“有没有别的可能性”,也无法去想“我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变这种现状”,而是一遍又一遍地反刍那些不愉快的经历和念头,导致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DMN本来就是一个“默认”的状态,它才是大脑的常态。我们能做的,是让自己去接纳这些负面想法,但要把主导权抓在自己手里,而不是任由它们主导我们的思维。

行动力=(期望×价值)/(分心×延迟)。

行动力越高,一个人就越不容易拖延。

可以看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才会充满行动力去做一件事情呢?要么,这件事情非常简单,立刻就能做完(延迟小);要么,这件事情的价值非常高,高到可以克服分心和延迟。换句话说,也就是低投入、高回报的事情。

许多人之所以不敢去尝试新事物,就是因为害怕失败,害怕“能力不足”这件事被别人发现,但成长思维告诉我们:不用怕。人的能力永远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变化的。你在一件事上的失败只能说明一件事,那就是你将要变得更厉害了。

从短期来看,人们更容易为“做错”的事情感到后悔,并会想办法去补救、纠正;但一旦把时间拉长,不论程度上还是数量上,“没做”的后悔程度,都会远远超过“做错”。“做错”的后悔可能持续几周、几个月,但“没做”的后悔,可能持续许多年,乃至于成为记忆里一个永久的遗憾

◆ 第五章 高效学习:如何打造终身受用的学习系统

我们学习的效果和省力的程度基本是成反比的。

也就是先通过积累形成若干个主题,再从这些主题出发,想清楚自己缺少什么,需要去弥补什么,然后有意识地去获取知识来填充这些主题,完善这些主题。简言之:先建立框架,再填充框架。

◆ 第六章 深度思考: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

很多时候,决策的本质并不在于选择,而是舍弃。懂得舍弃什么,愿意舍弃什么,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尤为可贵的能力。

笔记

提到些交友择人之道,还是不错的,可学习。提到一个交友要看人家如何对待自己的老婆,因为老婆是他最亲的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如何对待老婆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决定对待朋友的上限。这个观点还是蛮有意思的。


文摘

绝大多数执行力差的人,特点是一模一样的:但凡 觉得自己做的事情不 值得显摆,或者有可能被别人鄙视,就 马上不 做了— 进步对他们来说根本 不重要,维持所谓“形象” (面子)才是他 们真正的刚需……而一旦遇到可 以用来显摆自己的东西,他们就会一生只关注 那一个东西——非常“专注”。 于是,进 步对他们 来说 天然就是不可能 的。

若你不再需要通过出售 自己的时间 去满足 自己的生活所 需, 那你 就 已 经 实 现财 富 自 由

听 大 多 数 人 的话,参考少数人的意见,最终 自己作决定

表 现 型 人 格 的 物种 最在 意 自 己 当 下 的 表 现 。
进 取 型 人 格 的 物 种 最 在 意 自 己 未 来 的 表 现

我 很 早 就 想 明 白 了 这 个 道 理 。 于 是 , 我 提 炼出 一 个 策 略 :
无 论 做 什么 事 情 , 在 开 始 之 前 , 都 要 想 尽 办 法 为 这 件 事 情 赋 予 极 其 重 大 的 意 义 , 甚 至 多 重 重 大 的 意 义。 ( 为什 么 我 能 想出 这样 的 策 略? 原 因 你早就知道了 吧!)

其实这本书名就带给我了歧义,尽管我已经读过一遍了,但那第一遍并没有带给我多少启发共鸣。甚至不夸张的说我都没理解书名的意思,“被讨厌的勇气”, 我一直以为,是一种勇气,被我们所讨厌,这个被讨厌的东西是勇气本身。后来听了一些书评,我才知道,是 “我们应该拥有被人讨厌的 那一种勇气”

起因

有一位哲人主导人的内心坚定的话,环境变化是不会干扰到我们的。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
一位青年不认可,要辩论

第一夜

哲人主张很多情绪都是我们要达到某种目的的时候才发出来的,而不是,简单的反射关系。比如我们表现出愤怒,是希望别人怕,这里举了母亲教训孩子的时候接电话时好声好气挂了之后又恢复的例子。
主张很多时候我们选择某些方式其实是我们内心做出来的,比如闭门不出,其实可能是我们害怕外部的环境做出的选择
还有一种主张是过去并不能决定未来


笔记

扫了一眼目录看起来是许多公众号的合集,基本算是聊了一些社会问题跟热点吧。并没有说感觉很有深度,特别有些章节让我感觉好像跟同事吃饭的时候聊天的深度差不太多,只不过人家写出来了。
但是里面有几个文摘观点我是有点体会的,比如:

而且他们平时积累了太多的压力,在外边不敢跟人表现,回家之后都给了家人。
我觉得有时候我就是这种窝里横的,对外人太客气,对自己家人太凶了
还有一个观点就是说辞职之后写公众号或者自己创业的心态,就很难保持。因为没有什么退路了,容易患得患失。

其实一些见解读起来不算有深度,但是如果换成是我的话,我就写不出来这样的文字。
作者也提到了这个事情,观点就是没什么好办法,只能多写多反思,总会进步的,如此倒是给了我一些鼓励,我觉得还是要多记录一些东西,毕竟文字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不会像人一样一步步衰老。


文摘

《弹性生长》
九边
8个笔记

◆ CHAPTER 1 反脆弱:做对选择,能缓解大部分人生焦虑

这种心态长期看来可能是一种“奋斗”心态,对个人发展相对有利,但是必然会牺牲当下的幸福感,等到有一天一回头,惊讶地发现自己当初想做的都没做,如今终于有条件去做了,但自己已经不年轻了,也不想去做了。

而且他们平时积累了太多的压力,在外边不敢跟人表现,回家之后都给了家人。

我认为“回溯”和“反思”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进步,它让人摆脱了思想上的重复性错误再发生。人都有个毛病,犯过的错会重复犯,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下次肯定还要再出问题,如果每次出问题都选择糊弄过去,时间长了慢慢就忽略了这个问题的存在,人也就一直在原地停留打转,止步不前。

2024/1/13 发表想法
通篇讲就是一个心态问题

写作本身对大脑就是一种训练和整理的过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那种感受,就是自己脑子里想得好好的,但是下笔却完全写不出来,能写出来的内容基本也不能看,这其实就是大脑逻辑混乱。解决这个问题也没啥好办法,只能是经常写,并且是一边写一边反思,写的时间长了总会有点进步。

2024/1/13 发表想法
带一座山去拜访另一座山

需要注意的一件事情是,这类事最好不要全职去做,如果说工作的类型当中有两个极端,其中一个是公务员这种极度稳定的群体,那么另一个极端就是自媒体行业从业者的那种完全的随机和不稳定性。这也是我坚持不辞职的原因,从一开始就抱着尝试着玩的心态,所以现在也很轻松。

需要注意的一件事情是,这类事最好不要全职去做,如果说工作的类型当中有两个极端,其中一个是公务员这种极度稳定的群体,那么另一个极端就是自媒体行业从业者的那种完全的随机和不稳定性。这也是我坚持不辞职的原因,从一开始就抱着尝试着玩的心态,所以现在也很轻松。

◆ CHAPTER 3 懂趋势:预见未来,这些事真正值得去卷

一个真正的创业者肯定是在走一条周围的人都不太认可的道路。很简单,如果周围人都认可了,那红利期肯定也过去了。所以作为创业者,首先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能在别人的质疑中前进。不过别人的质疑往往也不是没有道理,质疑中的困难往往也都存在,只是绝大部分人只能看到困难却看不到前景。所以,创业者需要有更高的眼光在更高的维度来看待这些问题,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规避别人提出来的那些创业陷阱。